【文章】從「心」出發,了解心理健康為何重要/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從「心」出發,了解心理健康為何重要

文/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近年來許多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也讓政府更加關注國人心理健康的議題。而許多名人、節目的倡導,也讓心理健康議題變得更為易懂親民。踏出家門去看身心科、心理諮商不再是那麼難以啟齒的事。為什麼大家都在倡導這件事?心理不舒服不能出門走走、聽聽音樂、做點喜歡的事就好嗎?什麼程度需要去看身心科、心理諮商?放著不管會變很嚴重嗎?這篇將會盡可能簡單整理一些普遍原則,讓大家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 心理困擾有時會以不同樣貌出現

       過往我在醫院以及社區工作的經驗發現,大部分民眾會尋求協助都是因為生理上出現的困擾,包含「失眠」、「頭痛」、「腸躁」、「經期失調」等等各種各樣的議題。當然並不是說這些症狀都代表有心理困擾,只是很多人常常都是去了各科,做遍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問題,最後被轉介到身心科,才發現可能是某些心理壓力導致身心症狀出現。當我們越忽視心理上的困擾,以為我們可以不被它影響情緒時,他反而會轉而影響我們的生理機制。而我們只把重點放在生理上的症狀時,心理上的困擾還是會持續蔓延。

  • 如何評估影響的程度? 

       我們一般在評估精神疾患對一個人的危害程度會從兩個面向去看:一個是自殺風險、另一個就是對生活/工作的影響程度。通常心理困擾嚴重到以身心問題出現時(想到工作就壓力很大,很焦慮),對一個人的生活/工作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焦慮到很多事情為了做好,花太多時間檢查)。這些影響可能回過頭來加劇心理/生理症狀的嚴重程度(對工作成果更挫折),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正因為心理上的困擾容易被忽視,生理上的症狀又容易讓人搞錯重點,我們才更需要練習去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狀態。當我們開始感覺到「工作充滿各種厭倦、壓力」、「親密關係索然無味,找不回當初的愛戀」、「找不到生活重心,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就應該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我還能撐多久?

  • 該怎麼做?
  1. 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

           每個人對於壓力的生理反應都不同,可能是失眠、肚痛、皮膚發炎等等。或是開始對周遭的人事物不感興趣,一個人待在家又感到很空虛。如果你發現最近出現類似狀況好一陣子,沒有好轉,請開始思考是不是最近面臨了什麼樣的壓力或負面事件,已經有點難以負荷。 
     

  2. 找到釋放管道

           一旦發現壓力或負面感受一直在上升,越來越難調適,請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釋放管道,可能是找朋友訴說、出去旅遊、追劇、去酒吧喝一杯等等。真正抗壓性強的人不是對任何事都不會感到壓力,而是可以很好的調適自己的壓力,照顧好自己,用最好的狀態去面對任何事。
     

  3. 尋求專業協助

           當你發現壓力已經大過自己可以因應的程度,嘗試各種方法都沒好轉,務必尋求專業的協助來調適自己。可以去身心科拿藥改善生理症狀、或接受諮商找到能持續調適的方法。適量的藥物或定期的諮商會談,可以減緩心理壓力對生活的影響,就不會形成「壓力-生活」相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過去的環境教導我們要有抗壓性、保護自己不可以太表露需求和脆弱,但沒有教導我們如何照顧、尊重自己的感受。以至於很多人變得很極端,不是都不說,就是霹哩啪拉的狂說,讓別人受不了,因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理健康,才更有能力跟心力,去顧好生活、工作、以及身邊重要的人。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自我成長/人際互動>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