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果痛苦能消失-青少年自殺防治/劉瓊珊 諮商心理師

如果痛苦能消失-青少年自殺防治

文/劉瓊珊 諮商心理師

      青少年自傷、自殺意念或企圖自殺行為的議題,無論是否跟憂鬱症狀有所關連,多半都有著一些共通性的情形,那就是「如果痛苦能消失」,
       這意謂著可能在他們的生活中正面臨壓力源,這個壓力源可能來自學校的人際關係挫折、自我價值低落、家庭關係議題、親子衝突或是課業升學壓力,有可能讓青少年出現一連串對自我評價極其負面、挫折感、自尊低落等狀態,進而衍生出一種如果自己消失是否這些煩惱跟痛苦也都能不存在了呢?
       了解青少年的自傷行為或自殺意念首要做的是你是否真得能夠理解他的痛苦,意謂著父母、師長都不該用一種「學生哪有什麼煩惱啊~不過就是把書讀好而已啊!」又或者是同學、朋友的帶有批評意味的「他若想死早就去死了,他根本沒有想死好嗎?」這樣的觀點,已反映出你沒有辦法真正了解青少年的心裡痛苦,而產生負面的評價。當我們身邊有自傷傾向的青少年,該如何貼近青少年的心並做到自殺防治呢?你可以試著作以下幾點:
 
1.傾聽關心不評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習慣聽別人說話時,會立即想要給予建議或指導性的回應,坦若想作到真正傾聽關心自殺傾向的青少年,需要練習傾聽他們的聲音,而不刻意的給予指導或評論。我曾聽過青少年反應每次想講一些心事,但家人、老師很快的就會跳到說都是你自己的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啊!讓青少年語塞而覺得無法被理解,索性也就越來越少說出心裡話。給予傾聽時專心的聆聽對方的聲音與心情,適時的給予眼神、點頭等非口語的支持,讓他知道此時此刻你很願意且專心的聽他講。
 
2.建立情緒連結的接觸:
       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多半會開始呈現與周遭他人疏離的情形,因此,當第一時間得知他有自傷、自殺意念的青少年,可以嘗試與他建立情緒連結,讓他知道你在乎他的感受、想法,與他建立正向關係並讓他知道當他想要自傷或無法克制自殺意念時,能夠想到你,願意與你聯繫。
 
3.提供低焦慮的陪伴:
       當身邊有自殺意念、行為的青少年,對於某些陪伴者來說可能也會產生一種壓力,嘗試去理解青少年想要解決的是內心的痛苦,而非是結束生命,陪伴者讓自己保持低焦慮的狀態,不用時時刻刻對他提心吊膽,否則這樣的陪伴會讓彼此之間的焦慮度都激增,讓自己保持平靜而關懷他的態度,能夠讓青少年坦白說出心裡的話而不需要擔心引發你的負向情緒。
 
4.適當轉介與求助:
       當身邊有自傷、自殺傾向的青少年,試著善用社會資源,可以與學校輔導中心的專輔老師或心理師聯繫,甚至是運用就醫相關資源,由身心科醫師評估其身心狀態,懂得求助與轉介是一個必要的過程,特別是當你覺得沒有辦法提供青少年協助時,可交由專業人員共同一起協助他,來避免憾事發生。
 
       請記得你並不孤單,可利用周遭社會資源,或主動向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及十二個行政區的心理諮商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諮詢專線:1999轉8858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電話:02-3393-7885
心理諮詢專線:02-3393-7885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衛教專區>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