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看見孩子在關係中的困難與需要—與ADHD孩子的相處之道/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看見孩子在關係中的困難與需要—與ADHD孩子的相處之道

文/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孩子活潑是好事,但活潑到精力過剩,甚至到注意力不足/過動,就讓很多家長和老師們頭痛了。往往家中或班上只要有一位ADHD的小孩,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耐心和力氣去處理,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願意理解,而是自己已經精疲力竭,無計可施,只得用最強硬的手段讓孩子穩定下來。我常常看到一對很挫折的父母,跟一個看似很爆炸,但內心其實也很無助的小孩。
       沒有一個ADHD的小孩知道自己為什麼有這麼過剩的精力,他們就像水槽的水滿了一樣,一定要宣洩出來,否則會很緊繃很難受。我曾聽到一個小孩和我說「老師都不會問我怎麼了,只會罵我」,這同時反映了很挫折的老師和小孩。當老師/家長覺得孩子都不聽自己的;當小孩認為老師/家長都不願理解自己的困難時,雙方就只能用更強硬的方式回應對方,為的其實是保護自己的立場,卻使彼此更受傷。
       看見關係,就能看見關係中挫敗的雙方。
       面對ADHD的兒童青少年,我們可以試著用以下的方式回應他們,減少彼此的挫折感:

  1. 以更多的耐心和穩定去理解小孩子不像大人可以好好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我們需要耐著性子去跟小孩溝通,溫柔而堅定的表達我們的立場。通常小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都很鮮明,透過行為或很外顯的情緒反應。當小孩出現很不穩定的行為或情緒時,我們必須更穩定自己。唯有我們的穩定,才能慢慢讓小孩子也穩定下來。
  2. 限制與給予需找到平衡我和孩子工作時常常聽到他們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准他們做這個做那個。如同前面提到的,當我們限制孩子做某些事情時,他體內的能量還是蓄勢待發,必須給他另一個替代管道來抒發。有些老師會用「行為改變技術」,讓不愛坐在位子上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幫忙發作業、擦黑板等等,也給予孩子肯定。可以用諸如此類的方式將孩子過多的能量導向其他地方,同時也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3. 陪伴孩子,回應需求平時下班回家已經很累,想要休息,卻看到孩子還是精力充沛的想要爸爸媽媽陪他玩,很多父母都疲於回應孩子這個需求,但這個需求對孩子來說卻非常重要。在這樣的3C時代,我看到有些父母會丟一台平板或手機給孩子玩,確實可以有效讓孩子馬上安靜下來,但往往會產生更多後續的問題,沉迷電玩、把自己關在家等等。其實在陪孩子玩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連結」,孩子透過遊戲和父母產生連結,形成夠穩定、安全的依附關係。我看到那些沉迷網路電玩的孩子,多數也都是沉迷於網路中的那份歸屬感、和朋友的連結。很多孩子自己一個人玩一玩其實很快就無聊了,但如果每次想找人玩,都沒人願意陪伴他們,他們就真的只好把自己鎖在一人的世界了。

       父母的穩定可以帶給孩子穩定;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心;父母的耐心理解可以讓孩子產生極大的改變。面對ADHD的孩子,持續的和老師、心理師等合作,可以讓自己的負擔小一些。但對小孩來說,父母對他們的態度、以及回應方式,才是他們更放在心上的。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親職教養/家庭及婚姻關係>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