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年末焦慮與自我接納:如何跳脫比較的陷阱/李珈菱 諮商心理師

年末焦慮與自我接納:如何跳脫比較的陷阱

文/李珈菱  諮商心理師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許多人開始會為自己進行年度回顧,回顧今年的自己完成了哪些目標、哪些仍待努力。新的一年,我們常抱有期待,希望能過著更好、更不一樣的生活;然而對一些人而言,年底反而會勾起一股很深的焦慮、不安、煩惱和失落。在期待理想生活的同時,我們常常用別人的生活來衡量自己,這種比較讓我們難以真實看待自己的進展。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心情,即便我們努力專注生活,常會覺得他人過得更好、更輕鬆,從而陷入情緒低潮,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社會與社群媒體中傳遞「質感生活」的標準,讓我們陷入不滿和焦慮之中;在追逐比較、按讚數的心態裡,我們會容易感到不安、挫折沮喪。社會主流認可的「好」或「成功」的單一定義,例如:進入高薪產業、到了一定的年紀得結婚買房買車、存款應該要有多少的數字、對戀愛或結婚伴侶的挑選、工作成績表現…等。生活中充斥太多的「應該」、「必須」,當發覺自己不斷在跟別人進行比較、被別人拿來比較,你會不會常常感到喘不過氣或者有窒息的感受?

  這些標準往往會框住了我們對生活的掌握度,也會讓我們在比較心態中迷失自我。隨之而來的「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讓我們感到儘管付出努力,卻未能得到應有的回報。這種強烈的挫敗感會讓我們批評自己不夠好、擔心自己被淘汰、害怕被檢視;甚至對他人的成功感到嫉妒、憤怒和輕蔑;而當我們反思內心,可能會發現羞愧和自卑參雜其中。比較心態會影響自我認同,也會加深與他人的隔閡。

  也許你會想,避開讓自己感到焦慮的資訊是否會減輕壓力。短期內或許能緩解情緒,但無法徹底消除內在的比較心態。相對剝奪感的存在是很正常的,但我們可以如何調適這種複雜但卻重要的感受呢?

1.接納感受並重新理解內在需要:

  會有相對剝奪感,正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某些人、事、物或自己有期待;當我們感到痛苦,往往是因為自我期待與現實經驗之間落差過大,所以我們才會把自己定錨在一個不好的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接納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因為這些感覺給我們機會成為更好自己。試著辨認內心的真正需求:是渴望被認同、被呵護?還是尋求歸屬感?了解這些需求後,我們就能開始去回應自己的內在渴望,並練習善待自己。

2.重新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相對剝奪感很容易奪取我們的自信,讓我們過度去關注他人的評價,造成更多內在的匱乏感。若自信建立在外界的認可上,我們會變得疲憊不堪。因此,我們需要從自身找到滿足感與幸福感,並學會肯定自己的努力。好好感覺被自己認同的感覺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練習。

3.追尋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感:

  相對剝奪感的核心來自於「相對性」,在比較的心態裡,我們不容易找到力量去定義自己的生活意義。因此,與其不要被世俗社會價值觀綁架,反而可以透過這些價值觀檢視自己所被引起的不舒服感,進而思考哪些生活模式、時間規劃可以讓自己感到自在。這過程將幫助我們漸漸的去勾勒出自己喜歡的生活模樣,提升對人生的掌握感。

  年底的反思與期待是一個重要的過程,但在這其中,我們要學會放下不必要的比較,尋找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這樣,才能以更開放的心態迎接新的一年,尋找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心理健康資訊>自我成長/人際互動>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