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向?負向?傾聽「怒」與「哀」在心理健康的重要功能/陳佳敬 諮商心理師
正向?負向?傾聽「怒」與「哀」在心理健康的重要功能
文/陳佳敬 諮商心理師
喜怒哀樂,是臺灣人朗朗上口的四種基本情緒。普遍認為,喜與樂是正向的,而怒與哀為負向;其中判斷的標準,是依大腦傾向經驗更多類似的感受(正向);還是傾向減少類似的經驗(負向)。
情緒的正負向之於心理健康,有如體溫高低之於身體健康。負向的情緒、發燒發冷都令人不舒服。不過我們知道,體溫變高,可能是身體正在發炎對抗細菌入侵;體溫變低,或許是環境的寒冷已超過自主調節範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恰恰提供我們重要的生存警告。它在大聲地說:「注意!現在你最好花點時間照顧自己!」
「怒」與「哀」,可能在幫助你表達一些你說不出口的想法
情緒的「怒」與「哀」在說什麼?讓我們從生理與人際關係的面向看一看。
-怒
怒,是氣憤、生氣。此時身體的反應可能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身體姿勢是雙手叉腰、往外擴張讓自己看起來比原本更巨大。因此「怒」,是充滿力量的戰鬥準備,讓我們迎向挑戰。在人際關係層面上,怒的表情有眼睛瞪大、眉毛集中,這向別人傳遞一個訊息:「我正在對某件事感到不滿意。」
-哀
哀,是悲傷、難過。哀的身體反應可能會心跳變慢、流淚,活動力下降、縮成一團讓自己看起來更小。下垂的嘴角、皺起的眉毛、流淚…這些行為表現都在告訴他人:「我失去某種重要的東西,現在有人可以照顧我嗎?」
當我們更仔細看待「怒」與「哀」出現的場景、生理反應,以及在人際上傳達的溝通內容,它們不再只是不舒服且不受歡迎的不速之客,而是帶著重要的生存情報,身體與表情在自己可能都還沒有注意到的時候,自動啟動尋找生存的策略。
學著對各種情緒的感覺有彈性,才是良好的心理健康
在人類還是遊牧民族的時代,對正向的感覺如同在地圖上標記出好吃果子的果樹,讓生命延續,而負向的感覺則是警告,提醒避開危險。從延續生命的角度來看,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對於情緒有「彈性」,依自身價值觀、喜好以及與外界的互動,產生大大小小的正負向情緒,便是在心情地圖上告訴我們自己喜歡哪些、不喜歡哪些。
若是失去彈性調整的能力,什麼都覺得是正向的、都想要多一點,便失去判斷危險的能力;當什麼都覺得是負向的、都不想要,生命也顯得毫無希望。
因此當發現自己處於同一種情緒之中約2週(或超過),即使注意到、也試著採取行動改善卻發現效果有限,可能代表有某件超出自己承擔範圍的事件發生,因此受影響而暫時失去自行調節的能力。此時建議找心理師、身心科醫師,借用他們的能力來協助自己恢復。
身體可以透過飲食、運動保健。而心理的保健,就從對情緒有多一份關心、問問它在說什麼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