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災難心理衛生~發展自身紓壓2.0的方式/劉慧華 諮商心理師

災難心理衛生~發展自身紓壓2.0的方式

文/劉慧華  諮商心理師

  太魯閣事故發生後二年多了,提起此事,我們還是能感受當事人、其親友及社會大眾的心理衝擊,這些感覺並非短時間就能消散,當相關人事物出現時,很容易喚起我們對災難事件的經驗重現,引發身心反應,如:闔家團聚的過年、祭祖的清明節…等,很容易觸景傷情,或是搭乘交通工具時,如:捷運、火車等會過度警覺、引發焦慮,而影響日常生活。所以我們需要升級身心壓力因應方式至2.0,當災難事件發生後,我們才能自我照護、及時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以下就災難剛發生及關鍵期提供大家一些自我照顧建議作為參考。

災難事件的三個月內出現身心反應是正常現象    

  災難事件有幾個特點:不可預期、地區性、衝擊性帶來重大傷害且需要緊急的處理,通常此類事件會超出我們平常面對壓力的因應方式。在災難後一至三個月內,減壓團體、講座或諮詢(安心服務)是常見的心理健康服務類型,讓當事人對災難後的身心反應有所了解,如:經驗重現、神經過敏、逃避麻木、還有文化中常出現的靈異事件等,出現這些狀態不用太過驚慌,當事人可藉由信仰獲得精神支持、投入興趣來轉移注意力、讓親友能在孤單時陪伴自己、培養運動的習慣及練習改變看事情的觀點等來自我照顧。在事件發生初期,以上身心反應都是正常的狀態,讓當事者不要太過恐慌,練習跟對的人說出來並獲得幫助,是很重要的壓力因應方式。

災難發生三個月後的反應是關鍵期

  災難發生三個月後,大多數的當事人會漸漸恢復日常生活、身心反應會降低、甚至沒有影響,但有少數人,例如傷者或有親人逝世者,可能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此時我們要多加關心自己及親友是否有出現,如:

  1. 創傷的再經驗:常想到災難現場視覺、氣味、觸覺、聽覺、有影像入侵等。
  2. 逃避否認與情緒麻木:對事件記憶缺失、情緒無感受、逃避相關事務等。
  3. 過度警醒反應:對創傷相關刺激敏感、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強烈身心反應等。
  4. 負面情緒反應:感到悲傷、焦慮、哭泣、情緒起伏大、有負向思考及話語。
  5. 生理不適反應:疲累、免疫系統變差、容易感冒和生病、失眠、食慾變差等。
  6. 人際關係變差:跟親友關係改變,易產生疏離感或發生衝突,人際支持降低。
  7. 社交退縮反應:對於人群感到恐慌、害怕,焦慮到人多的地方,有失控感。

  如您發現自己或親友有以上情況,建議至身心科就診,提早請醫師評估並提供建議,可避免當事人情況更加惡化,還可減輕身心不適,練習把因應壓力的方式列入生活日常等。災難事件的發生我們無法預測,但就像地震演習,讓我們知道地震發生時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及家人,儲存因應壓力的能量,以備不時之需。此階段,建議保持之前因應壓力方式,再學習及擴充多元因應壓力的方法,如:定期就醫與服藥、與心理師諮商、養成正念減壓的習慣、練習將負向想法轉為多元觀點、與知心親友保持聯繫、並持續運動等,升級自身壓力因應2.0方式,常練習並持之以恆。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心理健康資訊>災後身心調適/創傷輔導>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