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

文/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你能接受嗎?」
 
  有一次,我在一個活動演講,主題是關於「多元性別心理議題」,台下有一位教授舉手提問。
 
  「可以啊!」我理所當然的回應。
 
  當下我明顯看到這位教授向後頓了一下,好像有點驚訝,台下也一片譁然討論聲,尤其是前三排該單位白髮夾雜的資深前輩們全盯著我瞧。
 
  我想這個問題除了問我,也問進在場所有人的心裡了。
 
  身為父母,多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吧?異性戀雖然不一定幸福,但同性戀卻會遭遇許多異性戀難以想像、甚至一輩子也不會碰到的挫折與磨難,而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受罪。
 
  「但若我的孩子是同性戀,我會讓他知道他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會讓他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會支持他、陪伴他。」當時我以這段話結尾,台下靜默片刻後響起掌聲,我深深地一鞠躬。
 
  以前曾聽老師說過:「接一個同志個案,等於接了一個家庭。」在父母得知孩子是同性戀的那刻起,同一扇櫃門反轉,整個家庭都進入了櫃子。
 
  我想起K的母親,一位優雅的女士。
 
  她熱心公益、關懷弱勢,對性少數族群不吝給予支持。某天,她在幫留校晚自習的高三兒子整理書桌時,無意間發現抽屜裡一疊紙條,像是上課時與同學的筆談,字裡行間卻透露著曖昧,但K就讀的高中是間男校。
 
  我想她當時應該是驚慌失措又不敢打草驚蛇吧!趕緊把抽屜和紙條恢復原狀,畢竟再大的事也沒有兒子考大學重要。
 
  從此她將自己關進櫃子,獨自承擔孩子可能是男同志的心理壓力,一邊小心翼翼掩飾著,怕被K的父親看出端倪。
 
  後來的十年發生很多事。
 
  K對早已心照不宣的母親出櫃、K與母親繼續隱瞞父親、母親不斷為K介紹女生要他嘗試與異性相處、K交了第三任男友時終於被父親發現、父親震怒之後強迫K去看精神科醫師、K因憂鬱症休學……。
 
  對父母而言,不排斥LGBTQ、不反對婚姻平權的前提,或許是「他們並沒有假設自己的孩子會是同性戀」。但孩子大多是無法選擇的,他無法選擇自己要當個異性戀或同性戀,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能否全然接受這個與眾不同的自己。
 
  無論你接受與否,多元性取向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你無法預期的需求、一些你無法理解的困難,這時候該怎麼做呢?可以參考以下三點建議:
 

  1. 雖然你不是同性戀專家,但孩子需要父母。
  2. 父母不能選擇孩子的性傾向,卻能影響孩子探索與接納自己的過程。
  3. 主動尋求專家協助。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情況陷入僵局,一定要適時求助,以免造成家庭更負面的影響。

 
  給孩子一個相信父母的機會,畢竟,這樣的孩子,還是你的孩子。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性別議題/情感關係>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