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感情關係成癮(少年篇)/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感情關係成癮(少年篇)

文/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小慧從十二歲開始交男朋友,到十四歲時已交往過十幾位,但每一任交往時間都不長;吵架分手的結局總是令她很傷心,但獨自一人更是讓她無法忍受的事情,因此她總是很快就開始尋找新的男朋友。小慧的父母在她三歲時就離婚了,她與有監護權的父親一起生活,但父親的耐心有限,也只會用他熟悉的打罵方式管教小慧;父女關係少了噓寒問暖和陪伴聊天的經驗,也因為缺乏關愛的照顧模式,讓她無法克制地尋找愛,好像心裡破了一個洞需要被填補 。
 
  有句話說「成癮,是與人聯繫的需求被阻斷所導致的現象。」,令人上癮的事物形形色色,愛情只是其中的一種。心理學裡有一個經典的「依附實驗」,將出生後的幼猴帶離母猴身邊,研究缺少母親的撫抱接觸會對幼猴造成哪些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幼猴會長時間依偎在假的絨布媽媽身上,尋求舒緩和安慰,只在需要吃奶的時候去到綁著奶瓶的鐵絲媽媽身上,但牠長大後,不僅孤立也失去與猴群團體生活的能力;甚至生了自己的小猴子以後,也不知道要怎麼照顧自己的寶寶了;這是驚訝且揪心的研究發現,警示「依附需求」被剝奪後,對生命的影響多麼巨大。所幸,許多生命故事也告訴我們,就算童年時期經歷創傷,成長過程如果可以遇到夠好的「依附關係」,仍然會重建心理的安全感,重新學會建立良好關係的能力。
 
  就如同小慧的故事,在與青少年工作的經驗中常聽到的青少年表示希望在關係中找到愛與被愛的感覺,但是由於小時候缺乏好的養育環境--要不是過於嚴厲、甚至暴力對待,就是冷默疏忽--孩子也沒有學會怎樣才是認識自己,愛護自己的方式,更別說找到對的人來建立親密關係了。以下兩個方向分享給關心青少年孩子心靈健康的你我參考:
 

  • 培養青少年內在安全感

  就像上文依附關係實驗所示,孩子求生存的本能,讓他在幼小的時候就會努力想要靠近、接觸、和依附成熟的人,來獲得保護和安全,這也是人類生命最初的情感關係養成的時期;因此小慧在媽媽離去之後,如果爸爸可以了解她對媽媽思念的心情、面對關係和生活變化的不安,讓她經驗到爸爸還是會保護愛護她,並且她和媽媽的母女關係不會因為父母離婚而斷絕,那麼小慧仍會在內心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慧會知道就算遇到壓力和困難,父母親都仍然是會給她幫助、關愛支持她的人,她將不會那麼不由自主地拼命在感情關係中填補內在的空洞。
 

  • 重視青少年情緒

  親子關係是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基礎,在與青少年工作的同時聽到青少年豐富的情緒表達,訴說著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家庭和生活帶給他們的煩惱和挑戰等,這些傾聽的時刻,是每一個父母親都可以做到的,而「同理心」就是了解和靠近青少年情緒的基礎。以小慧為例,當爸爸發現她情緒不佳發脾氣的時候,要先能轉念,不以責罵的方式管教孩子,並讓小慧了解這是幫助她認識自己情緒的機會,在可接受的範圍,找到語言或方法,說出以及表達心裡的感受,然後能思考幫助自己渡過負面情緒的活動。小慧可能因為遇到挫折而生氣,在爸爸的包容和了解陪伴中,她會學到生氣是可以被接受的,不會因為生氣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並且接納這「火熱」的感受,她也可以學會轉化運用這個能量,「充滿生氣」地投入她有興趣的事物上,像內在的推進器一樣,發揮自己的潛能。 
 
  當青少年在家庭裡體會到關愛、感受到歸屬感,他會逐漸探索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會在和重要他人的相處和互動中,認識自己的個性和特質。這樣一來,父母就像值得信賴的座標,座落在孩子心中,讓他冒險探索的時候,有所依據不致迷航。家人的關愛,正是青少年混亂情感關係的解藥。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網路成癮/酒癮防治>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