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讓青少年培育勇氣,跨越挫折/才煒民 諮商心理師

讓青少年培育勇氣,跨越挫折

文/才煒民  諮商心理師

  在一次團體治療中,邀請學員表達自己內心的恐懼,其中最多人選擇的項目是「恐懼失敗」。學員們表示要是失敗了,自己會失去自信、會被嘲笑、人際關係也會變差、可能會失去社會地位和尊重,甚至親密關係破裂等情形。這群學員們的感覺如此真實而殘酷,但其實他們只是一群國中生,就體驗到了學校即是小型的社會縮影,得設法求生存,避免自己受傷害。
  回顧服務的實務經驗中,青少年生活適應困難的因素大概有:1.課業表現 2.同儕關係 3.師生關係;相同因素在(Thaxton,2018;郭玲玲,2020)研究也被提及。儘管類似的問題一再發生,但不是每個青少年在受到打擊後,都能夠重拾信心、再次投入努力,直到獲得成長、超越困境。所以如何面對挫折和失敗是需要練習的,但在跌跌撞撞的路上,誰來教會他們呢?
 
失速的童年/青春
  事實上,學校生活恐怕比想像中殘酷;當一個青少年發現自己與多數同學不一樣,諸如:好動、難以專注(ADHD)、表達技巧欠佳、外型引人注目,或是能力比不上人時,得到的往往不是溫暖的安慰和鼓勵,反而是指責、甚至成為同儕間笑柄,這樣的經驗讓遭遇挫折的青少年不知所措,甚至感受到痛苦。
  有些青少年會展開反擊,攻擊對自己態度不友善的對象,有些則會想要逃離「負面感受」,設法避開那些讓他們覺得「我不好、我沒有能力」的對象,可能是:嚴厲的老師、捉弄人的同學、或是不理解自己的家長。
  以常見的課業壓力為例:當青少年喜歡上某一堂課,甚至能夠看見自己擁有某項學習天份,通常是因為很喜歡授課的老師,更努力學習表現的結果。反之,一旦開始因為挫折而逃避學習、或是不再願意面對人際困擾,童年的陰影可能會延伸到青春期、甚至成人階段;可能因此而不想上學,潛逃到網路世界、沉浸電玩的成就感、甚至加入幫派,去尋找一個可以提供自己成就、歸屬,或能夠庇護自己的地方。
 
身為陪伴或教育者,可以做些甚麼?
  如果可以及早發現青少年的無助、不知所措(從他的情緒反應、人際狀況觀察),就可以陪伴他建立一種不同的生命經驗:
 

  1. 在青少年專注的事情上,認可他的態度,看見能力與特質

  排名是殘酷的,不是每個青少年都有條件在課業上成為學霸,但即使擅長的事情不是讀書,卻在他願意努力的事情上,看見他積極地表現,也可以幫助他發展自信、自主且負責的能力態度(自我效能感)。例如:打球、運動、表演、追星,或是常見的手機遊戲(如:傳說對決、槍戰類型)。重點在於,當青少年積極投入付出,渴求成長的過程,是否能看見他的優點、幫助他認識自己的能力與特質。
  儘管從現實的角度,沉浸遊戲、娛樂等活動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如果可以陪青少年好好玩一場遊戲,就會發現,一位好的玩家須要發揮觀察與計劃能力、學習幫助他人或運用合作策略……等,許多未來可以運用在生活的技能,是在考試中學不到的,是有助於青少年未來能夠適應社會。
 

  1. 培養與人相處的自信與安全感

  當青少年感到恐懼不安時,可能會採取逃避(如拒學)或是先發制人的攻擊來保護自己。因此,討論人際技巧之前,先確定青少年在人際關係能感受安全自在,若青少年出現明顯的對立、敵意情緒,就必須先討論出現的感受,如:害怕、厭惡,試著去理解和澄清“別人沒有否定、針對他”。
  因此,在青少年感覺到安全、情緒平靜時,就可以針對引發情緒的具體行為提出建議,鼓勵採用較有效益及人際溝通的方式表達,如:「我覺得你今天都沒有生氣,還可以清楚地告訴我發生甚麼事了、讓我理解你的情緒,這是很棒的進步,我期待你以後也可以這麼做。」
 

  1. 打破過去的經驗,建立新的自我評價

  如果可以讓青少年學習放下擺脫過去的痛苦感受,在青少年情緒穩定時,一起討論未來的自己,像是如果目前的痛苦都改變了,那自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引導青少年看見新的選擇,培育其更有社會適應力的行為。
   
  讓青少年用新的行為、態度,勇敢去因應挑戰和壓力、去看見自己能夠超越挫折、累積自信,並養成負責的態度,而能逐漸成長為獨立的個體。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親職教養/家庭及婚姻關係>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