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成長路上,安心學習,「零」霸凌/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成長路上,安心學習,「零」霸凌

文/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升上九年級的聰明覺得學校功課的壓力更大了,因為多了幾個新的科目要學。爸爸除每天叮嚀他保持作息正常之餘,也在意他的學習態度;媽媽則是關心他的交友情況,所以常在晚餐時間和他聊聊學校生活的種種。這一天,聰明說起班上一位新來的轉學生淵博﹕「他的成績很好,但是他以前的學校壓力太大了受不了,所以轉到我們學校來。他在我們班上平常很安靜少講話,所以朋友並不多。最近有幾個同學開始去逗他,想要看看他的反應。結果他生氣起來了。」媽媽聽完,非常關心那位新同學的處境,於是和聰明聊起關於「霸凌」的問題。
 
  我們先來認識「霸凌」的特質。霸凌其實是被教導出來的。霸凌有三種方式:言語肢體與人際關係(包括網路人際)三個部份。霸凌也包括三種明顯的心理優越感,因而讓人能傷害其他人,而不會感到同情、同理或羞愧:

  1. 特權感:以為自己有權控制、主宰、征服或虐待其他人。
  2. 無法包容異己:認為「差異」就是「劣等」,所以不值得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
  3. 隨意排斥:以為自己可以排擠、孤立、隔離一個被視為不值得尊重的人。

  但其實霸凌者的優越感,常是為了掩飾心裡更深的傷害與無能感,企圖合理化這種優越感,找到貶低他人的藉口,好去傷害自己所鄙視的人,讓他們能感覺「高高在上」。但這種鄙視態度的根源通常都是由家庭、學校與社會中而生。
 
  學校生活有許多挑戰,而課業活動和霸凌議題常是父母和孩子在意的主題。以下提供幾個方法,讓父母幫助孩子面對課業壓力和霸凌的議題:

  1. 父母以「引導」而非「強迫」的態度鼓勵孩子投入學習、發揮實力

  孩子的智力一直持續發展,所以從事各種任務或學習活動都能培養其新的能力、發掘興趣,這有助於建立自我意識,在探索未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競爭雖然是生活中的現實,但能鼓勵孩子接受挑戰,培養出健康的自尊感。同時陪伴孩子,以耐心與同理心學習面對失敗挫折的經驗,休息之後再出發。
 
  以聰明為例子:剛上七年級(國中)的時候遇到適應問題的挑戰,功課也不理想。爸爸接納他的狀況,讓他可以照著自己的步調適應新環境,也督促他要盡力完成每天的功課,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新的體驗和知識;在鼓勵和不放棄的態度中,聰明有了安全感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和理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漸漸在學業上更有信心。

  1. 家庭中「無條件的愛」,杜絕「霸凌」的溫床。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父母表達對孩子所有樣貌的欣賞和接納時,就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被需要、被尊重的正向感受;而有能力溝通、正確認識價值感和歸屬感的孩子,相較是能擺脫各種形式的霸凌,霸凌者容易將身體或情緒的力量強加在缺乏自信的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比較不會向外求助,或讓父母察覺到自己遭遇的惡意行為。
 
  以聰明為例子:媽媽常找機會和聰明談論分享感受,因而聰明就會對家庭有歸屬感,因此也會讓他知道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爸爸媽媽討論和想辦法,爸媽也願意支持他。
 
    3.「關心」與「放手」之間,尊重孩子的意見,保持觀察與支持。
  對孩子而言,有人認真看待自己的觀點是很重要的,當孩子抱怨在學校裡被人嘲笑,或被惡劣對待時,我們需要判斷是否該鼓勵孩子站出來抵抗,或甚至將霸凌者揪出來。但在此之前也需要敏銳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行為,例如:是不是有沮喪的現象、不想去上學、無法入睡、功課退步等,以助於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孩子是否已經成為霸凌行為的受害者。同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以寛容態度看待事物,或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親子間仍然難免對立和衝突,但父母若能同理孩子在發展階段中,這些奮鬥掙扎的本質,隨著心理狀態的成長變化中,持續不斷地給予孩子向前嘗試的助力,都會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向支持力量。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衛教文宣>親職教養/家庭及婚姻關係>專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