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看懂孩子的需要,幫助他不被3C綁架/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看懂孩子的需要,幫助他不被3C綁架

文/邱泓霖  諮商心理師

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避免讓孩子完全不碰觸3C產品,但現在很多軟體的設計都是要想辦法增加我們的使用時間,青少年在身心都還沒完全發育好的狀況下常時間接觸,很容易就陷進去無法自拔。既然手機已經是當今社會重要的工具,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孩子的需要,並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

  • 需求1 - 即時的成就感

許多孩子透過手機遊戲可以得到很即時的成就回饋,加上現在很多遊戲都要求你玩滿幾場就送寶物、持續練等升級就能變更強等等……對孩子來說這些是很可控也可預測的,意思是只要花時間與精力,就比較容易得到他們要的,而這種感覺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較難得到的(比如說:念書分數不一定會高、做對事沒有稱讚、做錯事就一直被罵等等)。我觀察到很多沉浸在遊戲中的孩子,多半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很大的挫折感,才需要從遊戲上取得最即時且可控的成就感。

  • 需求2 - 人際連結

班上的同學每天都在聊昨天看的影片、玩的遊戲,做為班上的一份子如果這些都不熟,好像就很難融入大家的話題,甚至擔心自己會被排擠。許多孩子沉浸在手機或網路中,也是渴望一種人際的連結,放學後繼續用line、IG分享自己的狀況跟心情、跟朋友一起連線玩遊戲、找好看的影片明天可以跟同學一起聊等等。在人際上越容易感到焦慮的孩子,越需要透過手機或其他3C來保持連結,得到一點安全感,但很多時候這反而會讓孩子陷入無止盡的焦慮中(有多少人按我讚? 怎麼對方訊息都沒回?)
上述兩個需求不只存在於兒童青少年,也存在我們成人之間,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感覺。差別只在大部分成人比較能理性控制自己的使用狀況,而青少年的「控制」的中樞還在發育的過程,太早接觸這些刺激會讓他們更難培養「理性控制」的能力,一不小心就會使用過度。
當我們釐清孩子沉浸3C產品背後的不同需求後,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正確使用3C而非被3C使用。

  • 解方1 - 聆聽孩子需求

很多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只能用很表面的行為來傳達意思,例如想用手機可能是因為怕跟不上同學的話題,屬於一種人際焦慮。這時就不是給不給手機的問題,而是如何安撫孩子面對同儕的這股壓力。通常只要仔細引導孩子去說,孩子最後都能說出自己在意什麼,我們才知道如何更有效的回應孩子需求。

  • 解方2 - 「替代」而非「禁止」

你如果不要孩子玩手機,就要給他別的東西去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有些孩子會去看小說、做手工、運動、玩桌遊等等。這些額外興趣都有幫助,但也需要我們幫助孩子去發掘跟培養。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很需要關係的連結,尤其是跟父母或同儕。能夠陪著他們一起探索,讓孩子在別的領域能夠找到刺激跟成就感,自然就不容易沉浸在3C產品之中。

  • 解方3 - 穩定陪伴,保持連結

孩子最初學習的對像就是主要照顧者,以父母為例,如果父母平常也都一直在用手機平板,很少跟孩子連結,孩子自然也會習慣使用這些3C產品。失去連結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對外界失去興趣,而沉浸在網路的世界中。父母不需要為了孩子也戒掉所有3C產品,而是在孩子很有情緒的時候,穩定的陪伴,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好好說。因為孩子很多時候其實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態度跟回應方式。
每一個孩子背後的需求都不同,我們要先去幫忙孩子理解他在意什麼,才能真對他的需求做回應,回應的時候也盡量避免那種很難說服人的方式(例如:你還小,我是大人了,所以我可以用等等....),這只會徒增親子間對談的距離,並錯誤的理解:只要我長大了好像就什麼都可以做。有些情緒障礙、憂鬱或自閉特質的孩子在表達上可能有更生理上的困難,情緒起伏會非常大,這時務必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才不會讓彼此的挫折感無限升高。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衛教專區>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