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陪孩子考出好自信/柯幸如 諮商心理師

陪孩子考出好自信

文/柯幸如  諮商心理師

「你今天段考考幾分?」
「明天的英文單字背完了沒?」
「模擬考不是要到了嗎?為什麼還在混?」
「你已經高三了,為什麼還不唸書?」
 
曾幾何時,我們跟孩子的對話開始被考試、讀書與升學圍繞,就像自己重返考場那樣,每天倒數日子、緊盯成績,甚至比自己當年準備考試時還要費心緊張。
 
當兒童進入青少年階段,排山倒海的升學壓力與考不完的試,開始成為佔據孩子生活主要的環節,每天從早自習考到晚自習,放學後再去補習班加強學習,這樣的模式很容易讓青少年將成績視為求學過程中唯一重要的目標。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青少年要面臨“我是誰”這項重要的議題,在此階段同儕的影響力驟增,他們開始嘗試不同的探索與認識,練習將自己多元的角色統整為一個整體,形成自己的處世哲學、個性風格,也培養出獨立感與控制感。倘若青少年將注意力全部擺放在課業中,失去其他角色的體驗及探索,則可能會因為資訊太少、探索太少,對未來及自己感到不安和困惑。因此,如何陪伴青少年去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平衡生活與課業,並且鼓勵青少年有多元的探索,便是此階段重要的任務。
 

  1. 設定合理且動態的目標:每個人讀書速度、適合的方式都不相同,設定合理、可達成的目標是重要的第一步。小改變能累積大改變,想要一步登天反而容易因目標太困難而感到挫敗、對自己失望;另外,目標也需要時常檢視,若太簡單或太困難,就需要重新訂製合適的目標。
  2. 內外獎賞同樣重要:達成目標後,適時的給予外在獎勵是慰勞孩子的一種方式,但同時也不要忘記去認可孩子內在被肯定的需要,已有許多研究證實,相信自己可以辦得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與學業的表現有正向的關聯性。
  3. 不要過度檢討:如果目標沒有達成,調整是必須的,但千萬不要過度的責備或檢討,試著將「為什麼」轉換為「是什麼」,外化挫折一方面能更有效的針對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也不會打擊青少年的自尊心,例如:「為什麼你又沒達考好?」調整為「你覺得是什麼讓自己這次沒考好?」。
  4. 看見孩子的優勢:只看見孩子的失敗,孩子可能也會學習到這樣的自我認識,對自己感到無力及自卑,若能陪伴孩子一起去整理、討論他們的優勢與內在資源,他們就有機會在這次的經驗中(不論成功或失敗)看看自己很不錯、值得肯定的部分。
  5. 善用資源:鼓勵孩子主動尋求資源與幫助,不僅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增加與同儕、老師或其他資源的互動機會,在需要整合多元角色的階段,這也是青少年增加探索機會及認識自己的方式。

我們都曾年輕也經歷過,所以知道什麼是「好的、對的」,但在我們急著把這些經驗教給孩子之前,不妨試著陪他們一起探索、一起闖蕩,有時候小小的改變也可以是來自於我們,當我們少一點責備、多一點肯定,青少年在面對課業與考試時,或許就有機會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多一點相信。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衛教專區>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