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父母」也是「朋友」/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是「父母」也是「朋友」
文/江琪彬 諮商心理師
健朗身為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長年在外工作,久久回家一次,一雙兒女在他假日在家期間,和他卻有說有笑,朋友們忍不住問他是怎麼做到的?
他睜大了眼睛笑著搖頭說:「這可是經過一番暴風雨才學會的。」
十年前,兩個小孩十歲左右,因為健朗在家庭中缺席,太太獨自持家和管教的壓力和嚴格的作風,孩子漸漸開始偷錢,找同學打架。健朗幾度在孩子的行為問題發生後,也加入處罰孩子的行列,導致混亂衝突越演越越烈,夫妻間因長年缺乏溝通,積累的摩擦更因此一發不可收拾。
就連學校老師也發現孩子在校的課堂時間都在睡覺,私下找了孩子談話才得知家裡的僵局,在老師關心與建議下,最後接受了家庭治療師的幫助。
健朗說,他總算學到了經營家庭情感的方法。
一.管教態度調整:權威轉向民主
孩子年幼時,需要的引導和限制相對較多,隨著年齡增長,則需要練習自己做決定,以探索並發現自己個性的特質與潛能。就算在年幼時,是出於安全的考量有所限制,也要拿捏得宜,給孩子應有的自由,並藉由父母的鼓勵與關心來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在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上,也能融洽的和其他人相處。其實,父母可以將心比心地想一想,我們會比較喜歡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是友善且互相尊重給予彼此空間的人;還是行事專斷習慣幫別人做決定的人?當孩子漸漸長大,這也是父母學習「分享權力」的過程。
二.帶孩子要帶他/她的心:維持情感聯繫
需要與民主態度同時並行的,是用心經營親子間的共處時光。例如,從一起進行的活動無論是用餐、運動或郊遊,從旁觀察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高興的時候與他/她同樂,孩子悲傷的時候給予安慰陪伴,那麼當孩子有失誤或需要建議的時候,父母的意見也才更容易讓孩子聽進心裏。
三.父母培養自我反思的能力
我們對孩子的態度,經常受到我們自己被對待方式的影響。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養育孩子的過程經常就像在照鏡子,如果我們稍微留意,輕易能從孩子的身上看見和自己近似之處,包括外貎、特質、最好和最壞的部分。事實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包括我們的孩子。父母應該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而不是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或又讓孩子再次經歷我們在自己原生家庭經歷過的困難,例如家暴事件。
健朗告訴朋友:以前他們大人和小孩之間常發生爭吵,但自從他學會保持開放和彈性的態度後,從主動關心孩子,甚至向孩子道歉等細節開始練習,奇妙的是,孩子竟然漸漸穩定下來,願意互相合作也不再打架了,終究孩子會發現可父母是可以信任及溝通的。就算長大後,一家人還是會有不同的想法或不一樣的觀點,但是真的可以像朋友一樣,換個角度去欣賞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點,而且還帶來滿多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