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不只是父母,更是朋友/陳揚 諮商心理師

如何不只是父母,更是朋友

文/陳揚  諮商心理師

  我們都聽過要和孩子「當朋友」的道理,但實際上跟孩子相處時,又很難維持朋友的關係,在教養、規矩上總是需要以父母的姿態出場,在這樣反覆的過程中,影響到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算關係沒有被破壞,也可能處在一個不上不上的狀態。
  其實當孩子的朋友重點在於「看待孩子的角度」。
當我們以父母的角度看待孩子時,我們會有一些要求與期待:認為孩子應要禮貌問好、將餐盤收齊、課業有一定水準,我們很難用不用要求的態度面對孩子。但這樣上對下的關係,不管是誰都不會喜歡持續被這樣對待,又加上若是我們時而想以朋友的姿態靠近孩子,遇到不如自己的期待時又恢復父母的權威,孩子自然而然會與父母有一條界線,也就不會和我們想像如朋友般地親近。
  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會如何對待一位好友。我們會真心關心他、站在他的立場思考、給予支持與同理,並真心祝福他們自己的選擇。因為我們知道自己與朋友之間的界線,理解並相信他對自己的決定,同時可以負起面對自己人生的責任。這種態度並非說說,是展現在生活各個小事件上,在孩子問你他是否可以跟同學去圖書館看書、跟你說他在學校遇到的挫折、與你討論他是否可以選擇他想要的道路(即使是非主流的道路)。在這些我們以為不足道的小事件上我們所展現的態度,才能真正足以讓孩子決定是否會如朋友般的與我們敞開心胸,和我們互動及相處,因為他若能從中明白且體會到我們真心如友伴,並以這樣的關係陪伴著、相信著他,也許就能較無顧忌的坦白。
  在實際親子關係中,我們當然很難時刻都用朋友的關係與孩子互動,因此有些許事項想提醒各位家長,讓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順暢。

  1. 親近的朋友但還是家長:要認知到至始至終我們依然是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可能完全把孩子當同齡的朋友,因此我們能以朋友的姿態說出適合孩子年齡的話,但那些不合宜的玩笑或過於成人的話題,也就不宜出現在親子的互動過程中。同時我們也要設定自己的底線,在哪些事件上我們可以用平等的朋友關係與之互動、在哪些事件上會有家長的堅持。舉個例來說,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組隊打手遊,但勢必得限制其使用網路的時間。規則與限制上建議先與孩子討論,事先的溝通討論是促進親子關係和諧的關鍵。
  2. 能夠談天比當朋友還重要: 在親子關係中,能夠有輕鬆自在的關係會比是不是朋友還重要。當今天孩子願意把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情與你分享時,那就是他們打開了讓你走進他們心裡面的門。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想讓他願意與我談天,若能兼具同理心、真誠的情感反應、充滿好奇的態度,會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加的流暢,讓你與孩子更能談天。

  最後,想分享我在某親職教育演講中聽到的一句話:「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陪他成長的大人。」因此,重點常不在於我們用了什麼技巧、方法來促進你們之間的關係,重要的是你用什麼角度、態度去看孩子,以及用多少心思與時間陪伴孩子。孩子記住的是父母溫暖接納的形象,而不是做了什麼事呢!
讓我們一起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好伙伴吧!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衛教專區>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