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不只是父母,更是朋友/蘇芸代 諮商心理師

如何不只是父母,更是朋友

文/蘇芸代  諮商心理師

在傳統的教養多趨向於天秤的兩個極端,分別是嚴厲型和溺愛型教養方式。這兩種教養方式長期下來多養成孩子沒有自信、退縮、反抗和叛逆等偏差的人格特質,並且導致親子關係緊張,但這些並非成為父母的我們樂於顯見的,身為家長的我們想要改變方式的同時,卻又常常因為孩子的行為而引發情緒,甚至是回歸過往熟悉的管教方法,那家長可能會問,除了這兩種方法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教育孩子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正向教養。


正向教養又稱正面管教或是積極訓導,是美國簡· 尼爾森依循阿德勒以及德瑞克斯所創立的教養方式,在美國有經過數十年的追蹤研究,證實此教養方法可以有效減低孩子不當行為,並且教育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青年。
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皆有目的,每個人最終追求的是連結感和能力感,並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要以孩子能夠接收的方式傳遞訊息,態度上要平等、尊重和維護孩子的尊嚴,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習得良好的品格技能,更能培養出問題解決的能力,以此觀點,以下將介紹三種常見的正向教養方法。


首先,平時與孩子溝通時,可以採用「詢問」方式。
詢問是指透過問題激發孩子對於情境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動機,並且在過程中可以瞭解孩子的想法,例如:我們希望孩子在睡覺前可以刷牙,那麼家長可以問:「要怎麼做,才可以讓牙齒的細菌跑光光呢?」對於孩子的小腦袋來說,除了感受良好之外,他也在搜集各種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決定要使用哪一個來達成你與他討論的問題。


第二,多採用鼓勵的方式與孩子對話。
鼓勵是正向教養中很常使用的方法,是以欣賞和尊重的態度傳遞對於孩子付出過程的努力,長期下來,孩子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去判別事物而做改變,形成一個內在導向的過程,當別人不肯定自己的時候還是會覺得有價值的,例如:當小孩拿了一百分的考卷回家,你可以回應:「恭喜你,你前幾天的努力值得拿到這個分數。」


最後,我們可以善用「特殊時光」。
在平日多儲存與孩子的情感存款,與孩子安排一些和平時不同的活動,例如:讀故事書、運動或露營。在約定好的時間內家長需放下本身要做的事情,可能是關掉手機或放下電話,專心並有品質地與孩子好好相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年齡層在陪伴的時間上就會有所差異,例如:2-6歲建議一天十分鐘,但青少年的孩子因有同儕人際關係的發展需求,因此可以只要一個月一到兩次即可。


以上三種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又好入門使用的方法,也鼓勵家長可以在日常親子關係中較為放鬆的時刻做練習,平時建立起成功的機會,在大腦留下儲存的影子,等到真正要處理孩子問題時,也越容易因過往的情感累積而妥適因應,成為父母是一瞬間的事情,但當個剛剛好的父母卻是一輩子需要練習的功課。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官網>衛教專區>好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