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微笑下的內心挣扎與迷思/魏子翔 諮商心理師

微笑下的內心挣扎與迷思

文/魏子翔  諮商心理師

  在社會中,名人時常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他們的生活看似光彩奪目,笑容綻放。然而,仍不時傳出名人罹患憂鬱症、甚至因此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令人遺憾的事件提醒著我們,憂鬱症患者面帶微笑的背後所隱藏的情感是如此複雜而深刻,憂鬱症帶給他們的痛苦絕非輕易能夠被他人所理解。

憂鬱症的症狀與影響

  憂鬱症作為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它會使人們在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時無法正常調節,有時也會使人們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進而導致無法與他人相處,並在日常生活中造成阻礙。

  然而,憂鬱症不僅僅是一時的情緒反應。它可能會使人們感到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無望感、自尊心下降,失去對日常活動的興趣,甚至可能出現體重變化、睡眠困難等生理症狀。這種病痛不僅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對其工作、家庭和社交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常見的憂鬱症迷思與誤解

  由於受憂鬱症所苦的人們時常受限於內在情感困境,外界往往難以感知其所帶來的真實痛苦。這也導致周遭的人難以深刻體會並同理,提供適切的支持和照顧,甚至可能不自覺地做出傷害他們的言論或行為。

1.「憂鬱症是病嗎?只是處在人生低潮吧? 」

  憂鬱症是由環境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種影響大腦神經反應和結構的疾病。由於其本質是病理性的,它對個體的日常功能造成高度的痛苦和功能損害。若無適當治療,不僅無法自行修復,甚至可能隨著時間延長而變得更加棘手。因此,憂鬱症絕非僅限於一時的悲傷或情緒敏感,而實屬一種需要醫治的病症。

2.「憂鬱症說想死是真的嗎?還是說說的?」

  憂鬱症患者所說的想死或有死的念頭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絕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反映了他們內心深處受憂鬱症影響帶來的痛苦與絕望。憂鬱症不僅影響情緒,還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認知,使他們無法看到未來的希望,進而感到無助、孤獨,甚至覺得死亡是唯一的出路。因此,當他們說想死時,我們需要認真看待,因為這可能是求救的訊號。

3.「他每天在那邊開開心心的,怎麼可能有憂鬱症?」

  這些內心狀態並不總是顯露於表情之上。罹患憂鬱症的人們可能學會隱藏情緒,以免招致多餘的同情或無意的傷害,亦可能出於不願將痛苦傳染給他人的考量,而在公眾場合維持笑容;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內心沒有痛苦,更多時候是獨自一人面臨著巨大的情感低落、無助感、日常活動興趣喪失等煎熬。

4.「憂鬱症不會好?要終生吃藥?」

  憂鬱症急性期,需要倚靠藥物的幫忙讓病情穩定下來,等到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醫師會根據憂鬱的狀況慢慢減藥,並且會根據病情需要,加入個別諮商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家庭治療及壓力管理方式等課程,慢慢協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因此,憂鬱症確實需要長期搭配藥物以及心理治療方能好轉或避免復發,但這並不代表需要終生服藥。

5.「他是裝的吧?有病就會去看醫生啊?」

  儘管社會對心理健康認知有所提升,但對於罹患心理疾病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這樣的言論正是因為一般人難以理解、正確同理,而這些無心言論也使得憂鬱症的患者更難正視自己生病的事實,因羞恥、恐懼、情感困惑或認為自己不值得,而延誤了尋求專業治療的時機。

與憂鬱症親友相處時的「四不三要」

    在憂鬱症的治療中,親友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支持他們,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行為。

四不:

  • 不責怪批評:不要指責他們的情感,憂鬱症並不是他們的錯誤。
  • 不輕視忽略:不要否認他們的感受,他們的痛苦是真實的。
  • 不強迫要求:不要要求他們馬上快樂,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不指導建議:不要太快給一些看似鼓勵但其實缺乏同理的建議回應。

三要:

  • 要接納聆聽:給予他們一個傾聽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表達情感。
  • 要鼓勵就醫:鼓勵他們尋求專業醫療,並在需要時提供協助。
  • 要持續關心:保持社交聯繫,讓他們知道你會在身邊支持著。

 

本篇文章為公會與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之專欄文章
刊載於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官網>心理健康資訊>憂鬱症議題/自殺防治議題>專題文章